「西門紅樓」:熱烈發展文創的古蹟市場建築物


歷史解說:
地點:臺北
年代:1908
建築師:近藤十郎


八卦鏡與十字架守護的日常人生

清代漢人的市集多為流動式,賣完就走的攤販不利市場環境衛生,日本人因此大刀闊斧進行環境改造,開始建造堅固的磚造新式市場,讓攤販在固定攤位販售產品,便於管理環境清潔衛生,現在是創意市集的西門紅樓,最初就稱為「新起街市場」,只是裡面賣的是各種雞鴨魚肉生鮮蔬果乾糧雜貨,而奇特的建築造型,其實可能來自所在位置的特殊歷史。

清代臺北城的西門外到淡水河邊,是一大片土質鬆軟的高灘地,也是許多無人祭祀的遺體埋骨處,只有一條臺灣巡撫劉銘傳成立公司,募款招商建造通往碼頭,名為「新起街」的道路。日本人來臺進行都市規劃,將高灘地夯實填滿劃設道路街廓,並以街道命名新建的市場。


紅磚與鋼骨屋架都是當時先進的建材,但是八角形和十字形量體構成的市場,則是世界絕無僅有的奇妙組合。有人認為這是總督府營繕課建築技師的巧思,運用八卦鏡和十字架,唱著鎮守長眠墓地先人的安魂曲。


八角樓外觀的紅磚牆上,環繞著白色的仿石造帶飾,八個角度的外牆上都放置典雅的五邊形山牆,增添隆重的華麗感,反映日本人對改造市場環境的重視。後來市場曾當做戲院、也上演過京劇和說書,甚至變成快炒店大街,生命歷程非常豐富。近年不但成為文創展演基地和流行音樂表演場所,週邊也成為臺北市著名的男同志聚會場所,成為西區多元豐富的著名文化地標。





❀ 您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:

分享至: